领导之窗 | 区长信箱 | 网站地图 | 手机版 | 无障碍 | 长者助手 | 网站支持IPV6
重温大师艺术见解!黎雄才:国画要有国画的韵味,没有笔墨就不成中国画!
浏览量:- 来源:肇庆文联 编辑: 发布时间:2023-04-04 17:16:22


肇庆,人杰地灵之地,黎雄才这样的岭南名家便是出自肇庆,并创作了许多有温度、有分量、有厚重感的作品在群众间流传。黎雄才(19102001),广东省肇庆人,祖籍广东省高要。当代国画家、美术教育家,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。擅长巨幅山水画,精于花鸟草虫。代表作品有《潇湘夜雨图》《寒夜啼猿》《一览众山小》《森林》《武汉防汛图卷》《万古之春》等等,黎雄才1926年拜高剑父为师,翌年入高剑父的春睡画院学习,并一度在广州烈风美术学校兼习素描。1932年,得到高剑父资助,赴日本留学,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日本画。后来,黎雄才成功地糅合了传统与日本画法。创作出既有笔墨,又有渲染,同时又能表现景色的远近和空气层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山水画,被评论界称为“黎家山水”。

对于山水画,黎雄才在用笔、用墨等方面有独特艺术见解。接下来,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岭南名家的观点!

黎雄才在教学中常对学生说:

师承古法,不能抛开前人搞国画;师承古法,不能古而不发,发展绘画艺术,要讲纯艺术,写画的艺术是什么?就是用文房四宝加国画颜料表达作者要表达的物象质感和意趣,画什么要似什么,似是似特征,和摄影照片有区别,国画要有国画的韵味,要反映出宣纸、毛笔、水、墨和颜料等绘画材料所产生的特殊效果,给人以艺术感染力。

中国画家一向强调“人”和“笔”,毋使“笔”用“人”。

执笔欲紧,运笔欲活。

作画要练会悬肘,否则无法伸展作巨画。

学画之初,一定要把食指虚拳之执笔方法练成习惯;久而久之,自然能紧而灵活。

用笔应悟之于心而运于手,一笔之间高低起伏,快慢顿挫,虚实粗细,心手相应地表达出不同质感量感的东西来。

用笔时心不厌精,手不忌熟,熟者熟练,而不是烂熟。俗语云:熟能生巧即是此理。

用笔要讲藏锋。若锋芒毕露则易轻薄,而难于沉重;但锋也勿全藏,全藏难显精神,应以有锋处露其精神,藏锋处含其趣味。用笔慢是取其含蓄,快则取其奇巧。应竖应斜,随物而定。

顾恺之曰:“若画轻物,宜利其笔,若重物宜陈其迹,各以全其想。”应做到乍徐还疾,无往弗收。

总而言之,用笔离不开“精”“神”“气”“力”四字。用笔忌霸忌恶,忌锋芒毕露,一览无余。

用笔全神贯注,如箭在弦,一触即发。意奋则笔纵。古人云: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。

画之先,必深思熟虑,做到胸有成竹,然后下笔,即所谓意在笔先才能一气呵成。犹如在江心漏船之中,伏烧屋之下,应当机立断,不能犹豫。古人云:犹豫者,事之贼也。

用笔第一要“准”,第二要“活”。准则轻重快慢浓淡大小得其质,得其形;活则得其气、得其神。

用墨应设法露其光彩,墨过干枯则无气韵,过湿则无纹理。用墨无气则浑黑一团,是谓之死墨。活墨则有气有光彩,死墨无气无光彩。

古人用墨方法有二,一种是多次积成谓之积墨;一种是一遍画成。积墨过多易伤气韵,要能薄中见厚。一遍过的虽易得气韵,但有时难得浑厚。

初入手者,宜先用淡墨,以其可改可救,但有把握后,则不拘于此。

画中空白之处,须格外小心,一错难改。成语云 “墨悲丝染”,你们应好好领悟。(文章摘自肇庆文联)



相关附件:
相关稿件:
分享到:

Copyright©2016-2017   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   粤ICP备09164358号

粤公网安备 44128302000109号   主办:肇庆市高要区人民政府   承办:肇庆市高要区信息中心

网站标识码:4412830054   网站浏览量:53606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