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遗址】
高要古为百越之地,处两广地理要冲而成为西江流域重镇。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就与中原和江南对接交流,是岭南传播古代中原文化的重要通道,亦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高要境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活动。位于金利镇茅岗村现存新石器时代独特的水上木构建筑遗址,为广东省发现规模最大的水上木构建筑群,是广东近江河最大一处先秦时期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;禄步圩码头遗址是西江肇庆河段唯一的现存古码头遗址。茅岗建筑遗址、三多红砂岩采石场遗址、麻子坑砚石遗址、坑仔岩砚石遗址、茅岗建筑遗址、端石老坑洞遗址、禄步圩码头遗址入编《广东省高要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》“古遗址”并予公布。
茅岗建筑遗址 位于高要市金利镇茅岗村。新石器时代晚期。遗址面积2万多平方米,贝壳堆积层厚约1米。1978年10月发掘出以水上木构建筑为主的包括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、石器、骨器、陶器、竹器等,还有两个人类遗骸。发现栅棚木构建筑三组,平面布局为长方形,分左右两排竖木柱,间距为1.7米,前后总长14米。木柱多有凿榫,所用木材多为杉木,其次是格木。陶器以泥质陶瓷为主,器类有釜、豆、盘、钵、罐、器座、纺轮等,纹饰有绳纹、方格纹、复线方格纹、叶脉纹、水波纹、乳丁(鳖甲)纹、曲折纹、雷纹等。石器有釜、锛、凿、镞、球、璜、环、芯、戈等。骨器有叉、镞、锥、环、玦等。还有草编织品残片和山枣、白果、榄的核等物。茅岗建筑遗址揭开南越族原居住民的生活方式,为探讨我国南方古代民族起源、变迁及社会风貌等方面提供实物资料,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。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端石老坑洞遗址 位于高要市金渡镇砚坑村,始凿于唐武德元年(618年),历代有开采。因年代久远,故称老坑。又称水岩,清康熙后又称皇岩。洞内原有飞鼠洞、东洞、正洞、洞仔、大西洞、水归洞等洞穴,现存大西洞和水归洞2个采石工作面。洞内石道是沿缓倾斜砚石层凿进,形成一个起伏曲折、多变的小型坑道,石道高0.7米至0.9米。老坑洞采石工作面都在西江正常水位之下,甚至低于西江河床。大西洞全长约135米,洞口与洞底高差为25.5米;水归洞全长约120米,洞口与洞底高差约20米。端石老坑洞遗址所产砚石石质细腻,娇嫩坚实,呈紫蓝色带青色。石品花纹丰富,有鱼脑冻、蕉叶白、青花、火捺、翡翠、鹧鸪眼、金银线、冰纹等石品,下墨、发墨快,为众洞之冠,被视为“砚中至宝”。清末开始停采近百年。1972年重新开采。2000年封坑至今。端石老坑洞遗址为研究端砚发展历史提供实物依据,具有较高价值。2002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三多红砂岩采石场遗址 位于高要市回龙镇三多村。明清时期开采。坐西北向东南。全长60米,宽23米,有多个采石坑,其中西南面的采石坑长11米,宽7米,深6米,石口开采壁的西北面有九个小圆孔及开采时的条形纹。石壁上清晰地刻着“崇祯己卯年仲夏取石”“古菘台”“乾隆壬申年又取石”和“风月洞”等字样,最大的字高约0.2米,最小的高约0.05米,字迹随意。东北面的采石坑与西南面的采石坑相隔7米,长14米,宽7米,深4米。三多红砂岩采石场遗址对研究肇庆尤其是高要当地古建筑发展、变迁历史提供重要佐证资料,具有较高价值。2011年公布为高要市文物保护单位。(文体旅游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