领导之窗 | 区长信箱 | 网站地图 | 手机版 | 无障碍 | 长者助手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区情概览 > 人文历史
古建筑
浏览量:- 来源:本网 编辑: 发布时间:2020-09-29 17:12:51

【古建筑】 

  高要市现存祠堂、古井、民居、门楼以及庙宇教堂等古建筑众多,位于蚬岗镇的芙罗李氏祠,展现明代独特的南方建筑艺术特色,是肇庆市屈指可数的整体保存完好的明代宗祠建筑;位于高要城区的文明塔和巽峰塔,与隔江相峙的崇禧塔、元魁塔,构成肇庆城区独特的文人景观。文明塔是肇庆唯一明代六角七层古塔,为我国南方明代古塔建筑技艺研究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实物;分布在多个乡镇的碉楼,为集防卫、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乡土多层塔楼式建筑,独具特色,时代气色浓厚,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;数以百计的姓氏宗祠建筑,是岭南宗祠文化的活写照,见证一个个家族的兴盛;“九里一坊”黎槎村、“八卦十六祠”蚬岗村等历史文化古村,能领略儒、道文化精粹,体味古朴与敬祖睦宗精神;位于金利镇要西村的三冈古社,精美花岗岩雕刻构筑,庄严肃穆,为岭南所罕见,是肇庆市规模最大、工艺水平最高的社坛。

  文明塔 位于高要市南岸街道办镇塘村。建于明万历十三年(1585年),1986年、1996年和2008年均有重修。坐东南向西北。高45米,外七层,内十三层,属楼阁式穿壁饶平座六角形砖木古塔。塔腔各层铺盖木楼板。塔基为石砌,塔刹为铁铸,塔身为青砖筑砌。砖与砖之间泥浆黏砌,外表用灰浆砌缝,用白纸筋石灰进行批荡。各层均用菱角牙子砖与线砖相隔叠涩出檐。据有关史料记载,当年肇庆知府郑一麟为振兴文风、培养更多人才而决定兴建这座风水塔。由于该塔与肇庆府学宫(即高要学宫)的文明门隔江相对,故命名为“文明塔”;又因该塔建在镇塘岗上,又俗称为“镇塘塔”。文明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,对研究南方明代塔楼建筑艺术以及高要古郡文风有重要意义。198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巽峰塔 又称乌榕塔,位于高要市南岸街道乌榕村。建于明天启四年(1624年)。1998年维修。该塔为八角形,属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木古塔,外观7层,内13层,总高39.2米。塔身各层腰檐与平座均以菱角牙砖与线砖叠涩挑出。塔腔内设有神龛。每面的门楣分别用砖砌出八卦符号。该塔造型庄重,结构严谨、坚实,是研究我国南方明代古塔建筑艺术、工艺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。1989年公布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蚬西李氏大宗祠 位于高要市蚬岗镇蚬一村。始建于清代中期,清末扩建,历代有维修,2004年大修。坐东向西。总面阔12.8米,进深36.2米。为三开间三进深合院式建筑,硬山顶,正、斜脊均为博古脊,墙楣均绘有壁画。花岗岩石脚。两进之间均有两廊和天井。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二间。封檐板雕岭南佳果。前廊虾弓梁上置狮子顶如意云纹,双步梁上设斗拱,前廊梁架均雕有戏曲人物。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,脊饰亦同头进。梁架为穿头式,前廊为卷棚顶。前廊板式梁架及雀替均雕刻有精美纹饰。后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,穿斗式梁架,脊饰亦同前。蚬西李氏大宗祠木雕装饰工艺精湛,人物雕刻精细,漆金更显建筑装饰华丽,具有一定的历史、科学和艺术价值。2011年公布为高要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三冈古社 位于高要市金利镇三要村。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。坐东北向西南。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。砖石结构。呈太师椅形,由台基、平台及拜台组成。台基、平台均有台阶可供上下。台阶两边的垂带踏跺上雕刻有鲤鱼跳龙门图案,拜台正面雕刻有八仙过海人物。后墙正中嵌一面花岗岩石板,从右往左阳刻“三冈古社”四个大字。后墙顶部中间雕有火珠,两端雕刻鳌鱼。三冈古社保存较好,是当地人拜祭的场所,对研究当地民众信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
  姚村水楼 位于高要市活道镇姚村。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。坐西北向东南。砖木结构,由主楼和副楼组成,主楼为正方形,面宽12米,楼高四层共15米;副楼高二层,面宽12米,深4.3米。基础为3米高的咸水石,楼顶为瓦面,琉璃瓦檐,大幅水封火山墙,顶部外墙有壁画和浮雕。楼板、楼梯皆由木质材料制成,每层楼四面墙壁均有两个瞭望窗口。楼内中央有一地下逃生出口,通出楼外。主楼大门与厢房之间有一天井,天井中央存一口水井。姚村水楼对高要地区清代碉楼建筑与历史发展有一定的研究价值。(文体旅游局)

相关附件:
相关稿件:
分享到:

Copyright©2016-2017   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   粤ICP备09164358号

粤公网安备 44128302000109号   主办:肇庆市高要区人民政府   承办:肇庆市高要区信息中心

网站标识码:4412830054   网站浏览量:53606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