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端砚文化】
高要端砚自唐初闻名于世,以优良的质地和精美的雕刻而成为历代皇室贡品。著名坑点有水岩、坑仔岩、麻子坑、宋坑、宣德岩、朝天岩、古塔岩、绿端、白线岩等,主要分布于金渡的砚坑、杨梅坑等地。唐代砚形多为箕形,到宋代观赏与实用并举。元代端砚粗犷而又大气。明代砚形、题材多元广泛。清末至民国,因战乱陷于停滞。20世纪六七十年代,老坑、坑仔岩、麻子坑三大名坑重新开采,促进端砚发展。1973年,高要成立水口端砚厂,1986年成立羚州端砚研究社和高要端砚厂。1993年有端砚厂30多家,产值500多万元。现端砚多产于高要金渡和端州黄岗两地,以高要烂柯山出产的砚石所制端砚最为名贵,在传播中国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。
端砚之所以名贵是因其石质细腻、娇嫩、纯净、滋润、致密、坚实,要经过从探测、开凿、运输、选料、整璞、设计、雕刻、打磨、洗涤、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。经精工雕制而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、发墨不损毫、冬天不结冰的特色。唐代名诗人李贺作《紫石砚歌》:“端州石工巧如神,踏天磨刀割紫云。”北宋大文学家苏轼题端溪砚:“其色温润,其制古朴,何以致之,石渠秘阁,永宜保之,书香足托。”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作诗赞之:“端溪古砚天下奇,紫花夜半吐虹霓。不随凡石追时好,真与日月争光辉。”2006年,端砚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