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大同
从清朝末期至今,吴桂丹及其子孙,一直以学术高、成就卓越、声誉隆而著于世。
吴桂丹是我县广利区水坑村人。字万程,号秋舫。生于清咸丰五年(1855年)。殁于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终年只四十八岁。
吴桂丹幼年在乡读书,稍长随父往广州求学。天资聪慧,学习用功,常得师友赞扬。二十二岁经考试入县学,三年后光绪五年(1879年)乡试中式,十年后光绪十五年(1889年)参加殿试中进士。因考绩优良,被选入翰林院充庶吉士。三年后翰林院散馆,被授职编修。此后即在翰苑史馆供职。从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起先后充国史馆协修、功臣馆纂修。这些职务,在当时属于清要、高尚,不管实际政务,没有实际权力之职,故此不为一般热衷于富贵利禄的官僚所稀罕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他虽然获得记名御史见用,但也是候缺才能正式出任,而第二年他便在职去世。终其一生,未离翰苑史馆,也不曾掌印行政,与一般清朝官吏那种宦海浮沉,明争暗斗,追名逐利的生涯大异其趣。
吴桂丹在学术长期猎涉于宋学,喜爱宋儒学案及明儒学案,他反对空疏而务实际,崇尚真知灼见。与他同时代的人评他为“精悍倜傥,有远见,尤窜于大利大害”。大至国家大事,小至持家准则,均有其远见卓识。
甲午(光绪二十年,公元1894年)中日战争爆发,全国震动,沿海戒备。两广总督李翰章指示所属有关府、州、县举办团练以备战。当时吴桂丹在乡积极响应,着力筹办团练。与其友好也是暂时回籍的东莞陈佰陶互相策应,约定分别把守珠江口内虎门要塞和西江咽喉,如果日军来犯,则予以迎头痛击。他们严阵以待,同仇敌汽,防范干未然,表现出积极的爱国主义精神。六年后的庚子年(光绪二十六年、公元1900年),我国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浪潮,爆发了义和团运动。八国联军从天津一带长驱直入,帝国主义军队的铁蹄蹂躏践踏北京、天津的大片土地,烧杀抢掠,造成空前的破坏。当时吴桂丹在战乱中逃往京郊乡野,虽然没组织兵力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军,他赋诗言志,表达对帝国主义的愤慨,对国事日非的忧虑。在民族矛盾、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,全国陆续爆发了农民起义,其中淮河流域一带的起义对清朝政府造成了威胁。清朝为了加强对起义军的镇压,命令两广调兵住淮河、徐州增援。但粮饷无着,两广军队迟迟不能开动。广东赌商乘机怂恿督抚开放番摊和小闱姓等赌博,从中抽收赌捐以助军饷。总理衙门竟同意其议咨文两广总督酌行。吴接丹闻讯,乃联合粤籍京官陈伯阳等人大声疾呼:“广东赌风已起,赌禁万万不可松,否则将愈演愈烈,为害无穷”。他并设法通过部察院具奏,又致书两广总督谭钟麟,力陈开放赌博之弊,事情才得搁置。小闱姓,广东俗称“白鸽票”,是一种深入城乡,男女老少都沉迷参加的赌博,与番摊一样为害很大。如果官府公开包庇,势必使全省赌风更盛,社会风气大坏。虽然官府可以从中得到赌捐,但却是“饮鸩止渴”的做法,招致后患无穷。吴桂丹极力反对开赌,表现出他清醒的头脑,卓越的思虑。相形之下,那些不顾社会受害的督抚、将军,就显得昏聩、颟预了。
吴桂丹在翰苑日久,得以博览群书.其个人也重视藏书,藏书其中不少是有价值的版本。《永乐大典》辑本、武英殿聚珍版书,有宋人袁文的《瓮牗间评》、叶大庆的《考古质疑》、程俱的《麟台故事》、肖楚《春秋辨疑》。厂东文献有屈大均的《道授堂诗集》、黄佑的《广东人物志》、赵介的《南国五先生诗》、许振祎的《度岭草》。清代时人新著有潘祖荫的《秦輶日记》、史善长的《东还纪略轮台杂记》。都是本地的一笔文化遗产。
吴桂丹娴词章。诗文技法,纯熟老成。又工于书法,曾名闻北京。其遗留作品,有待于搜集整理。
吴桂丹生四子,事业都有所成就。长子远基得贡后,任过内阁中书,直隶省(今河北省)布政司恒裕库大使、曲周县知县、内邱县知县。辛亥革命后,长期从事教育工作,担任校长。次子国基,中举后,不久奉清廷派赴美国任外交官。幼子配基,清末出洋留学德国,入柏林大学读工程科学,得博士学位,1914年回国授职山东胶济铁路局工程师,后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,在广州的一座楼房设立研制武器炸药,从事军工、兵器的筹划及制造,受到孙中山的器重。在一次研究制军工生产中,发生爆炸事故而殉职,年仅二十七岁,还没有结婚,葬于广州黄花岗附近。
吴远基重视对子侄的培养,他的四个子侄吴大业、吴大任、吴大献、吴大文先后读书成材。为了子侄得到良好的教育,吴远基把他们从广州接到天津,送入南开中学、南开大学就读。后来吴大业留学美国,毕业于哈佛大学,长期在联合国机构供职。吴大任留学英国伦敦大学、德国汉堡大学,成为有建树的科学家、教授,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。吴大献(国基之子)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,获博士学位,五十多年来在物理学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,是当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物理学家,现任台湾“中央研究院”院长。
(原载于《高要修志通讯》1986.12)